賽普勒斯的旅行家(右二),探討的是我第一次聽說過賽普勒斯這國家之後就馬上想到的問題。他用專業的口吻敘述了他對旅行的定義,同時也讓我拾起了高中時期的一些小想法。那種無法用言語來比喻的感覺緊緊的契合在我腦海裡,相同的感動是那句「看見以前看不見的東西」,我想起高一那年我出國交流的小故事。高一那年我代表長億高中到大陸湛江交流了七天,對我自己的生命來說是個很大很大的轉捩點。我實地到了那邊去看到了大陸純樸的鄉村,海景以及整個環境。而獨自與陌生人同遊的的經驗也讓我學會注意更多小細節的部分,同時也是反觀自己生長的土地,做了一點點小比較。
北愛爾蘭的旅行家(左一),活潑又熱情的方式,感覺很可愛。他探討到的是北愛爾蘭那個國家。說起來機遇也是微妙,高一那年我剛好~~~也有和來自北愛爾蘭的一群朋友們交流(卓苗社阿卓苗社還記得嗎嗎嗎嗎嗎???)他所分享的文化部分,和我所交流到的有蠻多不同點的,但後來看到有可能是區域性的種族認知問題所導致,這也讓我領悟了要用多方面、多視角去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同時,讓我感動除了他能夠結合澎湖與北愛爾蘭極高相似度的層面去做探討,著實開啟通往了我長年以來想過「為何別人可以而我們不能」的解答,這真的很讓人期待。
甘比亞的旅行家(左二),說起話來酷酷的,有點隨性、忘了就忘了。他散發出的是一種理所當然、不需要什麼特別理由的氣息。從他的簡歷中可以看到,只要是認同一個理念、關心一個議題,我想做那件事,不需要什麼特別理由。試想想:我們心中是否也存在著一件事情,是值得你我拋開當下的一切去實踐的呢?在最後問問題的時,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於照顧晚輩的熱情,很自然的,理所當然,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這點真的很讓人感動。
芬蘭的旅行家(右一),讓我想起芬蘭的青年力那本書,特別是那個搭訕華人的丹麥籍(?)中文系碩士生。Gap year給了他們一段時間去沉澱、去尋找,這就讓我想起了去年的此時此刻。我的外國朋友問我畢業後要幹嘛,我理所當然的回答繼續念大學,當時他們頗驚訝的回我”why??”,我當下整個很confused,想說這不是很正常嗎? 他們卻轉了個彎問我”why not go on a trip or something? You’ve been studying for a LONG while! Also you can always study sooner or later… why not enjoy yourself a bit?” 我想現在我懂了。
「旅行是一個認識世界,進而再發現認識自己的過程」
對於這句話得每一個字,我聽了一遍,寫了兩遍,更是品嘗了好多遍。我想這就是人生轉捩點的原因吧!我原本是個斤斤計較,感覺世界對我總是不公平的那個小屁孩。但正是當年因為實際走訪過中國第一長灘、世界第一大瑪珥湖,以及許許多多的交流,我頓時(是頓時!!!)更認識自己想要的東西,我發現世界很大,沒有什麼好計較、好放不下的,而且我發現我更快樂了。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共同特色
(os: vivi真的有點creepy超愛觀察人)
OK,其實就是一個「小細節」的概念,不是眼前看過去沒方法就沒方法,資源很多要自己去爭取。不是引導的人帶著你前進就前進而已,他們注意到當下此時此刻身旁正在發生的事物──路燈很特別。回頭想想你有多久沒抬頭看過路燈了?這又讓我想到看了好多遍還是覺得很好看的那部片,在深夜的加油站遇到蘇格拉底
“There is never nothing going on, there are no ordinary moments.”
只要心還活著,a real warrior is not gonna give up what he really loves.
最重要的是當下,此時此刻。
其實我自己最近身邊發生了不少鳥事,但經過一、兩個禮拜以來的沉澱後,其實我還蠻開心的。以往我太在意多數人的看法了,回頭想想,我發現,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你們在背後支持著我,即便有可能只是少數,我也要用力的表現我自己;就好比今天的聽眾不多,這四位旅行家依舊是呈獻得淋漓盡致,也很樂意幫忙,真的很令人感動。
跟著機遇走,即便有時後你不知道你做的選擇對不對,總是有微妙的是會發生。
緣分這種事就很微妙,也希望從此之後大家可以交個朋友~ 多多交流指教啦!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站在台上分享的人──是我
Yo yo yo 打個小廣告~~~~
5/1晚上國際文教週系列活動晚會~~~ 主持人是我悠顆顆
(舖梗舖超久~呼呼~~)
要來哦揪咪! ^_______<!
晚ㄤㄤ~
Thanks for setting my life coming along with all these inspiring events. Yeah.
— mit Chuan-yi Chan, Chung-Han Johnson Tsai, Jack Huang und Lear Ho hier: 2013 國際文教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