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過完畢業季,除了恭喜這些應屆畢業生以外,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當年我去德國交換回台之後延畢,延畢的那學期,我只修了兩堂課,而且都是下午的課,天天在宿舍裡睡到自然醒好讓學妹羨慕加忌妒以外,我也很感謝當年有那段延畢的時間,讓我回台以後,能有一段時間可以適應重新進入台灣社會的緩衝期。
可能是從小成長環境中觀察到的都是有錢人說話比較大聲,又或是街坊鄰居誰誰誰當了主管成為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讓大家欽佩,我對商管科系一直很感興趣(然而高中畢業選的是教育),在德國的那一年,除了提升德語能力、認識日耳曼文化以外,我在德國也修了一些商管課程,特別是跨文化溝通的課程,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雖然我一直認為跨文化溝通的能力應該是不限領域、人人都需要具備的,畢竟簡單說就是對同與不同有基本的認知、理解與尊重,但好像學習或是案例都從商管而來。
還記得我興沖沖的在回台以後,利用延畢的閒時間大力推廣這項軟實力,藉由著從德國回來的光環,也贏得了學校的信任與賞識,給我資金讓我辦了一場研習工作坊;另一邊文定老師也在一次下課散步去學餐的路上,問起我在德國的學習,我也是希望老師可以開設相關課程,才知道老師其實幾年來都在深耕相關課題(並且聽說他後來就有規劃要開相關課程)。我才發現,社會會變得更好真的是人人在自己的岡位上默默耕耘,一點一滴的累積。
因為祖上積德的原因(?),那學期我也剛好有被網友記起,在埔里鬼混的那段時間有幾個家教的機會,可以讓我嘗試我的所學,也讓我在學生身上學到不少驚訝的回饋。
然而過去的經驗之中,好像賺大錢才是成功的樣貌,加上我對真實世界的好奇,所以即便我有上研究所,卻還是遠端操控學弟去幫我休學,拎著皮箱去了深圳工作。在那裡,我也非常享受那份工作,但當然路上也遇到許多人事物,造就今天的我。
又扯遠了,其實我這周想介紹的是瑞士對於移民(新住民)的融入也有許多耕耘。至少在我住的地方伯恩,每一個非婚姻關係進入瑞士居留的人(不論是工作或者難民),都要去Intergration office喝杯水。依照居留性質每一個外國人會有不同的任務(聽說工作簽居留需要取得A1語言證明、難民部分則有更緊密地「更生」課程等)瑞士官方目的是協助外國人能夠融入社會,對社會產生認同感,以避免萌生其他不必要的移民問題。不過雖然我是婚姻關係進入瑞士,我自己當年還是很三八的說我也要去這個辦公室聊聊,他們也很願意提供各種協助與分享,畢竟我也不想以夫家的經驗當作是整個瑞士,若有不同的觀點與建議,對我一個非上班族來說,確實可貴許多。
另一方面,除了融入社會的課程,官方也有一個特別的「My heritage language」計畫。在瑞士,因為外國人比例佔25%左右,想當然爾有些外國人也會希望保有他們自己的文化血脈,就好像中文學校、阿拉伯文學校或者其他文化的學校。上周我參加了一項進修課程,主要是協助HSK機構能夠用有系統的方法引導學生。(HSK系統:Heimatliche Sprache und Kultur 家鄉語言與文化)
這是一個由伯恩教育局提供的免費課程(資源好像是蘇黎世大學主持的),由官方提供資源給老師們不同的教學資源。同時老師也介紹多年以來每一個人累積的結果,目前網路上已經有相關的各個單元、教學方法等被翻譯成六七種語言(包含英文、阿爾巴尼亞文、葡萄牙文、南斯拉夫語系、土耳其文)開放免費下載 (https://myheritagelanguage.com/de/)。
我覺得很驚訝,不知道台灣是否也有這樣的經費與資源,但是老師說,瑞士官方投入非常龐大的資金,因為知道移民們相對沒有很多資源可以使用,所以除了建立相關教學系統,也是體恤這些「半義務」的老師們可以繼續傳承各自的文化系統。其中,透過這類研究工作,瑞士政府也是希望可以藉由這些經驗,好好保存瑞士自己各地的方言。
這是多麼大的工程呀!又一次讚嘆瑞士熱愛建立系統的意念,以及「別人好、我好」的例子。有需求,我們可以討論,怎麼樣可以更好,畢竟我們是一個社會,一起努力。
一坐下來,除了宣導疫情期間上課請大家保持好安全距離(每個人的桌子近兩米、一個坐一張桌子),老師也一開始就強調因為大家的母語都不時德語,為了達到高效與熱絡的討論,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解彼此德語的不足,不要嘲笑別人的錯誤,更不要怕犯錯。很有趣的,這教室裡的「學生們」,各自的身分可能是校長、也可能是教了二三十年的老師,所以跟以往上大學的經驗很不一樣,也很特別。
最後老師開玩笑的說:
「如果有人真的中了新冠肺炎,請務必跟學校聯絡」「然而我其實最近下背部老毛病又犯了,有時候又會很痛,11月可能會開刀,如果學校通知各位我因為住院所以課程延期,理論上應該是背痛,不是Corona,請大家不要擔心。」
隨著課程的進行,一向投入的我,好像又燃起我熱愛教育的心。雖然我總說,總覺得當老師不是一個最想做的事,但經歷了這個課程,我又覺得,會不會是因為過去四五年來,我一直身處商業相關的工作,讓我忘記了我對教育的熱愛呢?
還是那句老話,
找自己,我也還在路上,
不過進修也許也能帶來新的領悟。
也許找自己,也可以透過進修或者回味過去所學。
很多人會說目前的狀態不適合,或者太忙沒時間,但我們都應該意識到,決定終究是在自己身上。
畢竟18歲的自己會選擇一個科目一定有當時熱愛的道理。至少我現在也很珍惜學生帶給我的感動與經驗。很多事不是大錢可以換來的,對我來說生命中難能可貴的感動往往不是錢可以衡量的,每一次卻幾乎也都是免費的。
繼續看下去吧!我想,雖然未來充滿未知,但是我相信是美好的。也祝大家有個美好的一周。
P.S.順道一提,瑞士進修是可以抵稅的,難怪一堆人愛進修,不知道台灣是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