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 (1-1)

因應廣大(?)讀者要求,今天寫一篇最近關於習慣的思考。日後也歡迎讀者(?)朋友們互相交流與許願(?) 雖然我的思考通常是夜深人靜,但我也不反對一些對話來刺激一下各種觀點與啟發。

我其實不太想再用疫情開頭,畢竟感覺好像這開頭一直很晦氣似的。然而今天會接受小讀者的要求,也同意並接受去寫寫看這個方向,也是疫情的原因,我對社會的感受與觀察有一些些小心得,只是個人淺見,紀錄分享一下。

 

不曉得在台灣的感受怎麼樣,但今年經歷過一個半月的lockdown(封城)新經驗,實在很特別。大家居家自保,然後再慢慢開放,也許有人會說:「生活恢復正常,如同過往一樣。」

 

我不認同,實際情形我也說不上來,好像很難用文字去敘述。生活好像小時候玩紅綠燈、鬼抓人一樣,當鬼的鄰居氣喘吁吁地喊了暫停,有的人喘了一下喝口水沒事再繼續,有的人則坐下來,「趴!」一聲的耍廢不玩了。然後被其他人用抱怨的口吻說以後不跟你玩了。

 

可能是腿短永遠追不到,才有機會在旁邊看清楚誰偷跑、誰耍小動作吧?

 

「不知道」也許是目前一個最簡單的回答,但我還是想試著說說看:感覺走在路上,人與人的距離確實展開了,除了為了守法,我指的更是互動之間的尷尬,以及與陌生人的信任。

 

封城的時候我其實每天都有在講話、與人隔空互動。不論是打電話回台、或者打給瑞士的家人。然而只是一個半月沒出門,開放的時候,我居然對簡單的事有種不確定的距離感。

 

不確定要怎麼打招呼,對方真的要碰肘嗎?面對家人,真的不抱了嗎?朋友見面還是想抱呢?

抱了朋友,但沒抱家人?不抱家人,但是我們一起吃飯呢?

不確定是否還應該去朋友的婚禮?

不確定這份工作安不安全?

不確定到底要去哪旅行?

甚至不確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不確定自己是誰?

 

也許疫情容許了大家停下來想一想,也正是想一想,現在人們想得更多了。

 

—插播線–

這周我有一個很不好的購物經驗,好巧的是這間公司在購物後還寄email給我詢問購物體驗。

我給了兩顆星,寫下了我購物的經驗與建議,發送。

隔天接到了對方主管的電話,在電話裡解釋了一堆,最後跟我說願意給我20瑞郎禮券,請我抽空再去店裡拿。

 

我告訴他:「你發問卷給我,我就是分享我的經驗與建議,不需要這20瑞郎。」

他說:「難道我們提供20瑞郎給您不好嗎?不然您直接說吧!您想要什麼?有什麼是我可以給您的?還是您想要一瓶酒?還是茶?」他好像很不習慣我不領取他「賠不是」的心意。

 

「我什麼都不需要呀!您們只需要改進就好了。」我說。

「那您今天或者明天後天有空來城裡拿嗎?我會在櫃台等您。」他說。

「我沒空,明天我要出門度假,沒空去領,謝謝。」我認真沒想拿。

「那我們用寄的好嗎?還是要再寄一瓶酒?還是茶?」他又再跟我確認。

 

其中有一秒我在想,他的焦慮與不悅的口氣,是不是因為我太不瑞士了?畢竟瑞士人通常對於這種狀況應該會直接感謝並收下吧?

 

倪說我是奧客,說我這個客人很難處理。

「通常瑞士人面對陌生人不太習慣有摩擦,所以不太會反饋不好的事。」倪說。

「亞洲人更不喜歡正面爭執吧?!要不然我幹嘛回家才寫問卷。」語畢,我想起以前在亞洲看過真正的奧客是會當面罵得吧?我替自己找了一個頂替的樣子。「而且他自己說我敘述的問題從來沒有人說過(但他自己也同意不恰當),那他不就要感謝我提出?不然他就是對我有差別待遇?」

 

某個程度上我總覺得有些瑞士客服真的是活在零客訴的假象,其實只是瑞士人有事都不講。

還是說,我真的被台灣的優秀客服慣壞了?

 

—-

這兩天電話有一點點接不完,一通接一通,各種問候分享或發問都有。

其中一個朋友掛上電話傳來一句訊息:

「你好像是唯一可以透過對話判斷我情緒的人,今晚我還蠻驚訝的。」

 

其實這兩天我有在想這個問題,

 

其實我覺得我不是特別好,

而是大部分的人關注自己比關注別人多,

大多數的人好像不太願意放時間在注意別人上。(雖然有時候我也有點小困擾,因為我常聽一聽入戲太深)

 

但只是真心相對而已,

而且我覺得是互相的。

 

有些人說話時很明顯就是在消磨時間,有些人卻是認真的想交換一些想法。對於前者,我就會少說兩句,反正對方也不是真的感興趣;而後者的電話總是掛不斷。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被真誠以待時,是不是想想自己是不是習慣上也沒有真的對他人產生好奇呢?

說是好奇,更或是真心關心對方?

 

有些對話與習慣,就是久而久之互動的結果

 

更或者,身邊的人會有這些習慣,是不是也是我們不自覺的習慣,不知不覺的「寵」出他們對我的習慣呢?

 

然而,我們無法控制別人,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漸漸地,也許身邊的人也會跟著調適,變成另一種習慣。

 

還是那句老話,

找自己,我也還在路上

很感謝信任我的朋友們,你們也是我精神上的支持與充電站

最近又一直想起一位小學二年級分班後基本沒再見過面的同學,有天在我低潮的時候告訴我:

「準備好我們的出發心,別讓他人澆熄它。」

 

這句話陪伴了我很久,一直到現在,而且也是每次比較失落時,好像他又在耳邊說一次:

「準備好我們的出發心,別讓他人澆熄它。」

習慣準備好,習慣我們最努力的樣子,盡力了,其他的就看造化了。

 

也許未來我也可能再寫一篇關於習慣,畢竟人總是(或應該?)會成長,重視與關切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畢竟習慣這種東西,不過就是起心動念之下舒適結果的產物。

 

有意識的檢視自己的習慣,也許只是一個小動作,卻會引來很深遠的思考喔。

 

週四的夜晚寫下這篇,最後依舊圖文不符的附上我在陽台上種的小黃瓜,在一個不知不覺的「習慣」澆水下,結成了第一條瓜瓜!

imag7819

祝大家有個美好的周末!

One thought on “習慣 (1-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