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欠文沒補,寫了開頭卻沒勇氣寫完,可能是對那個角度還沒想好吧。本來想說周一寫完再發,沒想到在因緣際會下看到網路上的「顧佳同款」的產品,引發了我對「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的好奇,也整整追了兩天,什麼正事都沒做,追著劇,想著生活。
前幾天被一位太太嫌棄,說我身為一名閒妻怎麼好意思不把家裡打理好,家事還跟先生分著做。雖然不是第一次被念、被嫌棄,但事實上我是故意的,當然隨手可以能做,但時不時有機會就應該分著做,或一起做,這樣彼此自然會對彼此的付出與辛勞感到特別感謝,而非應當。
好比說我家的寶特瓶已經滿了兩個禮拜吧,一方面是我懶得拿去回收,另一方面也是故意讓倪看看,他兩個禮拜喝了多少飲料。
「我覺得是時候我們一起去散步,順便把寶特瓶拿去回收了。」我說起
「我早上上班的時候,你不能拿去回收順便散步嗎?」倪反問我
「太多了,我一個人拿不動。」我假裝示弱
「是~嗎~?」他懷疑的問
「你要不要看看,這袋子裡的寶特瓶,大多是誰貢獻的呀?」我故意調侃他
「好吧!那晚點吃飽飯,一起去丟吧!」倪說
我是有個疼我的老公,而且挺好說話的,但他總是會注意家中的各種大小事,就連出門前都要再三確認家裡的電全關了,好像強迫症一樣。
每次只要我吸完地的那天,他回到家,發現地吸好了,就會甜甜的謝謝我吸地。後來有次我去我公婆家,聽到婆婆問公公「你剛是掃地了嗎?」,「雖然我早上也掃過了,但還是謝謝你。」
好像就是把這些生活中的雞零狗碎變得很有儀式感,即便天天忙碌追著時間賽跑,也不會漏掉彼此對彼此的付出。
—
這周末中文學校來了一位小朋友試課,七歲卻已經講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可以感受到他引以為傲的覺得自己的中文講得很好,就算遇到其他小朋友,也完全講中文(大多數的小朋友和同學之間還是會用德語溝通,畢竟那是他們掌握得更好的語言)。
課堂中,我和小朋友玩了些遊戲、唱了點歌,聊了幾個部首,讓他們學著認字。他很認真,也很喜歡這些故事。
「有什麼運動是在水裡進行的呀?」我問
「游泳!」小朋友興奮的答
「對!所以游泳的游是三點水的游,水字旁就像水滴一樣,滴滴答答的。」我一邊指著字卡,一邊形容著。
「玩遊戲的遊呢,就不一樣了,因為是在陸地上玩,所以是辶部」我把兩張字卡放在一起,讓小朋友注意哪裡不一樣。
「那如果是打電腦的那種遊戲呢?,我是在電腦"上"玩的呀!」A問
「那你會在水裡打電腦遊戲嗎?」我硬掰XD
「不會。」A搖搖頭的偷笑
「那老師問你們呦,想想看,有什麼東西可能跟水有關,也是滴滴答答的呢?」
A想了三秒,迅速的舉手,他興奮地說:「游….游…,醬油!」
反應好快的孩子,還用諧音聯想到醬油呢!
下課後,媽媽第一句開口問的就是:「老師,還好嗎?我的孩子會不會跟不上?」
我挺驚訝的,因為其實他只是還沒認過字,口語已經比其他瑞士小孩好很多很多:
「很好呀,媽媽,他上課參與度很積極,雖然還不太會認字,但是他對中文很有興趣。」我回答
「我就怕他問題過多,讓老師覺得很煩。」媽媽不好意思地說
「問題多才好呀!代表他有在動腦想。媽媽,其實你真的不用擔心、不用急。我個人認為,小孩就應該是小孩,這個時候的孩子就應該懂得玩,懂得什麼是快樂和開心,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興趣。以後長大了,心智更成熟了,他會更自動的學習,而且更有效率。」
我認真的這麼覺得,有時候真的是家長太急了,反而揠苗助長,其實到了我這個歲數,很多體悟都是時間到了、經歷了,自然就會明白。
今天跟妹妹聊到,小時候不懂事,總會覺得成績或者獎學金是好學生指標,對於國、高中甚至是大學的我來說,錢一方面可以給我安全感,另一方面更是一個可以衡量成果又相對好掌握的數字。以至於小時候沒有好好嘗試培養興趣,如今出社會就多了一些不可抗力之因素,嘗試和學習不像以前通識教育那樣隨便選、隨便可試。
後來都會鼓勵學弟妹,還有機會就多嘗試,寧可把錢花光光,換來的眼界也比存了一桶金卻什麼都不懂也不認識自己好。
妹妹突然問了一句:「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家裡也不是很有錢,但是我總不覺得錢很重要,或者說,做選擇不會追著錢。」
「因為我們的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潛移默化的教會我們什麼是快樂,在國中以前,我們就是玩玩玩,不需要很名貴的東西也能讓我們很開心,而且我們也自由的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玩法。在錢面前,自然會寧可選擇自己能笑的事。」我說。「而且這個社會的各種制度下,在學校也很少教我們理財的觀念,或者是說對錢的認知不足,這樣是讓有權力的人更容易地控制每一顆腦,只要追著錢生活就好,天天就會乖乖的工作,然後消費,然後在乖乖的工作,對在權位者,就相對沒有威脅性。」
「像你看看今年疫情,各國透支舉債,你有沒有想過,到底現在是誰欠誰錢?錢都去哪裡了?」本來社會就可以互助,但是資本的設計讓大家都陷進去了。
我有幾個朋友,忠於自己想做的事,研究氣候正義、地質影響、女權運動,從小小的計畫案,經過好幾年成為專家,一路上肯定有艱辛,但當自己很想要貢獻的時候,自然錢會跟著他們走。
我們要對生活有敏感度,要時時刻刻抱持著好奇心和反思每一個狀態和為什麼。重要的是自己決定,什麼是真正的價值。
不過,我只是名曾經被說「上半輩子靠老爸,下半輩子靠老公」的閒妻,沒有迫切的生活壓力,卻說著這樣理想化的語言,應該很快會被拉黑攻擊吧。
還是那句老話,
找自己,我也還在路上
只是我始終相信,與其天天自怨自艾,不如相信「人生真美好」
注意生活中的那些小事情,不論是喜事、破事或只是一個習慣,都有可能發現生命中值得我們讚嘆的小確幸。
找到自己的興趣之前,先別急,
更重要的是先學會開心,那樣大概就會有幸福人生了吧!?
後記:倪有一套我理解卻,還沒決定好要不要支持的哲學:就是人一定要吃好。因為只有吃是吃進肚子裡,對身體有影響,一定要選好一點。即便是月底見底,月初也要吃一頓好的。
那概念就好像,一樣的錢,可以選擇天天吃便當,他寧可選擇月初吃一兩次高級餐廳,月底再來吃泡麵、啃麵包。(P.s.瑞士啃麵包、吃起司也不便宜)
我曾經問過他:「能不能平均點,別那麼大起大落?」
他說:「至少一個月之中還吃過一兩次好料的,而不是天天一樣,平淡無奇。」
我也是服了。
至少,你保證不讓我餓到就好。
是說,我這樣的體態,就算餓,應該也夠消耗好一陣子了。
最後附上倪今天沒有名目的請我吃飯,不知道世界未來會怎樣,先吃再說why not?
不知道各位覺得呢?
祝大家有個美好的一週,我們下週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