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變動才有選擇

前幾天和許久不見的朋友聊天,說到上次與我道別後,跟同行的朋友在回程的路上感慨了一下,有些不捨。

「畢竟到了新的環境,有新的體驗,也需要重新適應。面對陌生的環境,所有的東西都等於是要重新努力。」

老實說,當年決定來瑞士試試時,還真沒想那麼多。不過也可能正因為沒有太多的期待,反而沒怎麼失望。

可能是大學就開始被倪老師馴化,事情要拉到原則上來看:我的離開,來到瑞士,跟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的朋友們,本質上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只是可能語言或者學歷有一些受影響而以。不過認真努力,加上耐心,還是可以克服的。

也許是我自己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哩,所以常常不認為自己遇到的問題,會是史無前例。加上相信自己命好,應該關關難過、關關過吧!

我爸爸是印尼華僑,祖籍在廣東梅縣,爸爸因為喜歡中華文化來台灣讀書認識了我媽。外公是山東人、外婆是本地台灣人,我媽就是俗稱的「芋仔番薯」。對我來說,從父輩、甚至祖父輩就一直在移動,覺得搬遷、習慣,不是大事,反而問自己對自己身份的認同與歸屬感存在問號的形式。客家人不懂客話,參加瑞士的台語練習社覺得比上德語課還累….不過好像什麼又都沾上了一點。

我從小就常常在想,也許,我並不適合屬於任何系統或形式吧!

最近練習有意識的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之前因為稀缺心態,總覺得捨不得。然而「有捨,才有得」,而這也是需要臉練習的。

說說一個大學時期的傻故事:

大學延畢那半年,我有兼幾個家教。當時家教家的家長人很好,每次我去上課除了會準備點心,下課還會讓我帶水果、帶零食走。名符其實的「有吃還有拿」。

印象中當時一週去教三天英文,有一陣子家長給了好多有機蘋果,又大又甜,但是因為回到宿舍就偏晚了,常常就是放在櫃子上排排站。

而我每次都吃那個最老的,想說丟了可惜。

忽然有一天,我發現我每天都在吃舊蘋果,可是明明每天都在拿新鮮的蘋果。我問自己,是不是有點傻?又問問同寢的學妹:「如果我放棄一顆舊蘋果,開始吃新蘋果,雖然浪費一顆可惜,但未來天天都能吃新蘋果,是不是比較好?」

她一邊耍廢,一邊看了我一眼說:「嘿阿~阿舊的你不會打果汁用喝的喔?」

咦~還真的耶!雖說勤儉是美德,但是總是期望自記面面俱到、兼得魚與熊掌,又不願意做出任何犧牲,到最後好像患得患失,什麼都得不到。

出社會也有一陣子了,身旁的人不免都有相同的問題:

「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大家都不太聊這種內心話,所以感覺別人都很有計畫,自己還在廢廢地打轉。

「我覺得你適應得很好,你總有股能量能讓自己的生活很充實」朋友說了這句。

雖然不知道這股能量是什麼,為什麼別人有感覺到,我卻覺得自己天天靠意志力和愛唸的老公嘴驅動著慵懶的身體,沒什麼感覺呀?!但是事實上我生活好像也不算太無聊,天天都有些小事做,以至於本來想多寫幾篇分享,卻一直都在周日晚上壓秒發文。

不過我覺得說不定看似很成功的人,也常常要面對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責任在哪?未來在哪?價值在哪?

有些人也是誤打誤撞的成功了,只是做了一個選擇,當時他最喜歡(或最不得已的)選擇。

還是那句老話,

找自己,我也還在路上

這週的體悟是:「有改變才有選擇」

反而是有了改變,才能站在選擇面前選對自己有利的

改變與機遇共存,也許認真面對改變是一條路,反正走錯路再找路就好啦~

也許面對不確定性會有痛苦或憂慮,但試試如果沒有不好,也許可以試?

一陳不變也沒有不好,並竟都有蘋果吃,問題只是要吃什麼蘋果呢?

重點是對自己保有一種信念,不愧對自己的信念

懂得捨得與犧牲、不將就,也不覺得自己能複製別人的人生

試試看做一個對自己沒有不好的選擇,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畢竟人家說:「大器晚成嘛!」

後記:跟好友談到大器晚成,我跟她共勉也許我們都只是大器晚成。她說:「可是我已經很晚了還沒成耶!」

我就很開心的分享我一直很崇拜的故事:大立光電的創辦人林耀英先生,他在54歲時才用塑膠片做鏡頭,看看人家現在的股價,你還有十多年,不怕!

說不定常常看這種傳奇故事也有助於提升信心?哈哈哈哈!我又自己催眠+洗腦自己了。

最後圖文不符的放上今天和婆婆一起做的Grittibänzli,倪說我做的跟我的臉一樣平XD,不過重點是好吃就好啦!

未提供說明。
未提供說明。
婆婆總是很有過節的儀式感,而且居然心有靈犀的煮了我想很久的乾豆和肉 🙂 太幸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