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2020漸漸步入年底,各行各業面對目標進行最後衝刺,因為疫情的關係,幾家歡樂幾家愁。以往的冬季我一般比較憂鬱,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年因為前幾周許願要對抗憂鬱,亦或是今年的冬日天氣還沒有太糟,至今還尚未陷入情緒的泥沼之中。
相反的,前幾天無意間讀到某文章之中一辭「韜光養晦」,深深有種感受:現在的沉靜是為了養好心中的珍珠。
—
中文學校來了一位新生,七歲,口語流利,甚至有一點超齡。我一直以來相信,這個年紀的小孩在學校,有興趣學比他到底學了什麼更來的重要。至少我自己就是這樣,幼稚園背的小篇唸謠,上了國中才忽然領悟到底是什麼意思;小學上的兒童美語,對我來說更多只是啟發,15歲才真正好好學習英語。主要是不排斥就好。
上了一堂課,隔天媽媽傳簡訊告訴我:「老師,我今天幫孩子複習,他拼音能自己拚出來,但認字還是不太行。」收到這樣的簡訊,其實蠻驚訝的,畢竟孩子才上一堂課,一星期練習一次,基本上只需要會最簡單的字就行了。
「慢慢來囉!才剛開始學習認字,需要些時間調整。」「他這禮拜的學期目標基本上是『手、左和右』,其他的只是協助他學習拼音和發音」「孩子不願意學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太難,所以需要慢慢調整他們喜歡什麼,主要是建設他們喜歡學習中文的心,長大自然會學得很快。」
早上班的一個學生,剛接他們班的時候,沒有拼音(注音)就會直接說自己看不懂。大約半年前,忽然都看懂了,我讓他展示給媽媽看,連媽媽都目瞪口呆,我們兩個都不相信,他忽然看懂了。也許是因為他看到老師和媽媽看到他得學習成效,啟發了他更用功學習,最近幾次上課,總是最快完成學習單,還有時間再讀一篇閱讀測驗,甚至教別的同學。
我問他媽媽:「為什麼他忽然這麼厲害?你在家裡有另外幫他複習嗎?」
「沒有呀!我想可能是他自己喜歡學習中文。」媽媽自己也不解的回答
。
果然,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最需要的是大人的認同和信任,彷彿只要我們信任他們可以做得很好,多點鼓勵,他們自然也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昨天又一位學生不知不覺之中發現自己不用拼音也能讀懂文章內容,順利完成填空。其中他說他想不起來「和」怎麼寫,我評估了一下他應該會,於是鼓勵他用力想看看。
「額,我不知道,我忘記了」他說。就好像說不知道是最容易得到解答的方法一樣。
「我覺得你應該知道,你想看看,先隨便寫寫看,有沒有印象?老師覺得你會。」我盡力忍住不告訴他,只是試驗看看。「反正寫錯了再改就好。」我說。
他試了一下,寫了個「禾」,又不確定的寫了個「口」,我開心的說:「寫對了!你看!我就說你可以!」
「真的嗎?真的寫對嗎?」他自己也很開心。
「真的,真的就是這樣,而且你有發現嗎?這篇沒有拼音!老師好開心,你不用拼音也看懂了。」我打從心底開心地告訴他。「你開心嗎?老師真的很開心。」
「嗯哼!真的!」他比我冷靜,似乎有點不敢相信自己做到了。
晚上我告訴他媽媽這個好消息,媽媽告訴我:「有呀!他回來有講,他很開心。」
「我只是想與你分享這份喜悅,他們有很大的進步。」我開心地告訴他媽媽。
「那是因為他們有很好的老師,謝謝您!」媽媽回覆我。
事實上,對我來說,我始終覺得,每個學生學習的節奏不太一樣,他們能開心地學習比到底學了什麼重要。
—
前幾天和好朋友聊天,她默默地說了一句:「我有時候真的覺得有點可惜,因為你太年輕了,很多潛力還沒能夠發展,可惜沒讓你好好展現你的才能。」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練就了過好人生學,但聽到這句話,雖然能連結那麼一點點心中也覺得可惜的感受,但更多的是:還沒而已。
只是「還沒」能用上潛力吧?
小朋友成長都需要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那我也是。
怎麼可以說因為出社會了就得停止計算成長的過程,怎麼可以覺得開始工作了就不能進修?
人生的時間軸應該是自己定義的。
—
還是那句老話,
找自己,我也還在路上,
只是一步步地觀察,不論是植物或者小孩,成長都需要時間
反觀自己,不也是一樣嗎?
81歲的陳淑芳奪得影后和最佳女配角,
如果我們把人生的成功放在81歲,或是更久更久,
那麼這樣平均分攤下來,現在的一切都很足夠吧?
我們只是需要一些耐心,相信自己
不為任何人,單純為自己。
時間被設計,只是為了好溝通
年末這個定義,某種程度上也只是人們自己想像的
就好像走在路上不會撞到經緯線一樣。
面對年末的低潮,每當你想砍掉重練或登出的時候
告訴自己,年末來了,新年也不遠了
天天都可以開始,我們一起勉勵。
祝大家有個美好的一週,我們下周再聊!
最後附上我在超市看到的一種很像高麗菜的花,很特別,有人知道是什麼嗎?可以吃嗎(誤)